資料圖:國產運-20型運輸機
人民網北京7月25日電 (閆嘉琪)25日,國防大學發布《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4》。報告專門設有“軍事能力建設中的軍民融合”一章,其中就我國戰略投送能力建設的軍民融合建設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專門介紹。報告認為我國目前建成的立體交通網為推動軍地一體的戰略投送力量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民用運力助推軍隊戰略投送能力提升。同時,目前我國我軍戰略投送工具研發與生產在數量和質量上嚴重滯后于發展需求,大型海空投送工具數量少。
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快速發展,交通運輸逐步由單一形式的地面交通發展到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綜合方式的立體交通。截至2013年年底,鐵路運營里程突破10萬公里,高鐵突破1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0.4萬公里,居世界第一;水路方面,民用運輸船舶擁有量近20萬艘,萬噸級深水泊位數位居世界前列;民航擁有1000多架先進主力飛機,形成了發達的世界性航空運輸網;2013年,運-20大飛機首飛成功,最大起飛重量達200噸,最大載荷達66噸,躋身世界戰略運輸機前十行列。國家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快速發展,為推動軍地一體的戰略投送力量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報告稱,我國在民用裝備制造中貫徹國防要求方面已有成功實踐案例。如,2012年8月,目前我國規模最大、遠航能力最強的客滾船“渤海翠珠”在山東煙臺港首航,這艘3.6萬總噸的民用客滾船,在設計建造中貫徹了國防要求,可成建制投送部隊人員和重型裝備。
報告認為,我國民用運力動員助推軍隊戰略投送能力提升。2009年,解放軍“跨越-2009”演習中,參演部隊4大軍區的4個建制師近5萬人,另有6萬臺車輛和大型裝備,以及空軍和陸軍航空兵的多種機型。演習中,我軍首次大規模動員民用運輸力量,部隊除乘坐空軍運輸機外,還征用民航客機和貨機,人員運輸全部使用客車車廂,大型武器裝備使用平板車車廂,包括使用動車組輸送輕裝兵力。此外,海軍赴亞丁灣和索馬里海域護航任務中,也利用了地方交通部門和企業海外保障體系。
報告也指出了我國在戰略投送領域軍民融合存在的問題,包括戰略投送領域工業水平不高制約融合發展、利用國家交通資源實施戰略投送能力不足、軍民融合戰略投送指揮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等。
戰略投送領域尖端科技工業水平不高,導致我軍戰略投送工具研發與生產在數量和質量上嚴重滯后于發展需求。我軍海上投送裝備缺乏大型滾裝船等遠程骨干運輸艦船,大型綜合登陸艦數量較少;空軍現有運輸機,尤其是大中型運輸機數量較少,一些軍用機場還不能滿足伊爾-76飛機起降的要求。目前,美軍直接用于戰略投送的大型運輸機有700多架,俄軍裝備的中遠程運輸機有800多架,印軍也達到200多架大中型運輸機的規模。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未來需要10個以上的運輸機團、400架以上的運-20系列飛機,才能滿足在亞洲地區執行任務的需求。當前運-20距離交付使用還有一段時間,發動機還依賴進口,需要與能力之間存在不少差距。
報告指出我國應從4個方面著力深化戰略投送能力建設軍民融合:一、提升戰略投送裝備工業基礎的實力水平。堅持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以研制大型運輸飛機、大型快速海運船為重點,帶動我軍戰略投送運輸工具的跨越式發展;以預警探測、空中加油機、大型海上補給船等保障裝備為重點,發展戰略投送保障手段等。同時,戰略投送工具建設應堅持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和研制改進并重的原則,重點建設海空戰略投送能力。二、依托國家交通運輸實力發展軍隊戰略投送能力。充分挖掘民用運輸力量潛力,加大民用運輸工具貫徹國防要求力度,有計劃地改裝一批適合軍事運輸的大型民用飛機、船舶和平板拖車,建立戰略投送后備機隊、船隊、車隊,納入國家戰略后備力量體系,為實施戰略投送奠定基礎。三、完善戰略投送力量軍地統籌機制建設。軍民融合戰略投送機制建設,重點是要健全組織指揮機制、交通運輸動員機制和投送力量建設機制。按照“三軍一體、軍地一體、集中統一、順暢高效”的原則,成立專門機構,形成軍地運力統一協調、統一使用的運行機制。四、加強軍民融合海外戰略預置建設。應在關系我國長遠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使用國外保障基地或在適當地點建設駐泊點和補給點,實現海軍兵力的海外戰略預置。加強戰略前沿島嶼、島礁建設,修建機場或建立大型浮動平臺、浮動碼頭和固定式平臺,作為飛機起降平臺和空海裝備遠程戰略投送物資補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