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報喜也報憂 真正比出實戰水平
今年年初,習近平主席在全軍開訓動員令中強調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時隔不到半年,中央軍委再次部署全軍展開新時代群眾練兵比武,成為備戰打仗的“指揮棒”。各部隊聽令而動、依令而行,一場大練兵大比武活動如火如荼展開,比武競賽越來越成為激發訓練熱情、釋放軍事潛能的關鍵一招,往往被視為反映一支部隊訓練層次的“窗口”。
縱觀軍事訓練發展歷程,一次成功的比武可以帶動軍事訓練的持久繁榮,而脫離實際、脫離實戰的比武極易衍生出中看不中用的“假把式”。現實中,一些現象也時常出現在比武場,有的閉門造車,用科目的“觀賞性”代替“實戰性”;有的搞遷就照顧,人為進行數量均衡、名次優化;有的盲目追求成績,拼湊尖子、搞臨時突擊……比武競賽“變味”,就會背離初衷,帶壞的是訓練風氣。
比武不能單純比誰的武藝精、誰的技能強、誰的技術好,更重要的是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氛圍,助力實戰化訓練。作為一線帶兵人,一定要處理好“喜”與“憂”的關系,既要選拔優秀、激勵先進,更要注重結果反饋,最大限度去彌補短板弱項;要處理好“上下篇”的關系,既要帶著敵情比、緊貼實戰賽,更要注重做好總結、表彰等“下篇文章”,形成轟動效應、漣漪效應。
比武要比出真水平。比武場連著戰場,千變萬變離不開一個“真”字,要做到真練真賽真比。曾經,有的部隊手榴彈投遠創下“百米紀錄”,看似成績喜人,卻經不起實戰的推敲,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變手榴彈“投擲”為“運用”,既強調投得遠、投得準,更注重“投、拋、擲、摔、塞”不同方法的作戰運用。從比武競賽籌劃到實施,要對表戰場,依托作戰能力確定內容,按照作戰流程連貫組織,加大難度挖掘潛能,真正比出訓法優劣、能力高低、實戰水平。
比武要比出真把式。先進的訓練方法是戰斗力的“催化劑”,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為軍事創新提供了實踐平臺。上世紀60年代,一場轟轟烈烈的全軍大比武席卷座座軍營,這場尖兵盛會一次性推出參謀“六會”、快密通話法、320爆破法等數百項訓練創新成果。要把比武競賽看成檢驗訓練的“試金石”,發揚軍事民主,匯聚官兵智慧,真正孕育出一批適應未來信息化戰場、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訓法戰法。
比武要比出真效果。“當兵不習武,不算盡義務。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基層官兵作為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的主體,更是新時期新質戰斗力生成的關鍵。享譽全軍的“郭興福教學法”,伴隨部隊轉型一次次“升級”,培養鍛造了一大批優秀“教練員”“訓練能手”,成為大抓練兵備戰的一種文化印記。新時代群眾性練兵比武更要如此,練就一批引領訓練風向的“排頭兵”,選拔一批素質頂尖的“武教頭”,讓他們成為提升實戰化水平的引擎,發揮好“種子”“酵母”作用。
(作者為中部戰區陸軍某師政治工作部主任 嚴國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