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不能熱衷噱頭,涼了創新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中的“首枚”火箭,至今仍花落多家,又或許還未出發。
2018年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一號S”,稱其為中國首枚民營火箭,嚴謹些的業內人士更多地稱呼它為“固體驗證火箭”;
5月17日,零壹空間發射“重慶兩江之星”同樣自稱首枚,后解釋是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用亞軌道火箭;
9月5日,星際榮耀二度發射“雙曲線1Z”,稱搭載3顆衛星,前期宣傳時使用“中國首個全流程民營商業衛星”“民營衛星首次在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等說法。
當下國內民營航天企業界熱衷“首”字。為了能在宣傳時堂而皇之地使用“首”字,一些企業不斷添加地域、領域等限定前綴,只為給人“破局者”“開拓者”的印象。
公眾的理解中,“首枚”的稱謂舉足輕重,是對一個領域開創性的拓展。以眾所周知的獵鷹九號為例,它是一枚運載火箭,可以完成一次搭載十顆衛星的發射任務,而上述的多個“首枚”均為探空火箭,一般稱為無控制火箭。最新發射的搭載3顆衛星的“雙曲線1Z”,在發射初期就擬定了衛星不入軌的發射目標。
搭載衛星給人運載火箭的錯覺。中國科學院一位專家表示,如果是運載火箭,除非特定短壽命任務周期的發射任務,正常情況下,不入軌的衛星發射屬于發射失敗。
在行業起步的“嬰兒期”,多留下幾個可以名垂青史的“首次”,還能獲得資本的青睞,這樣的誘惑下,各類拗口的宣傳名詞出現——明明白白的“探空”說法不提,非要說是亞軌道飛行。
依靠“首”字吸引目光的招法會逐漸失效,創業企業與其把力量用在絞盡腦汁、塑造多個需要修飾前綴的“首”字上,不如回歸本源。民營航天企業實質上是高新技術企業,無論火箭發射、控制還是衛星制造等都需要高門檻的核心技術,通過技術攻關和積累,做出讓“國家隊”也翹大拇哥的原始創新才是當務之急。
當然,原始創新需要技術積累、資金支持。從商業運作角度考慮,這類過當宣傳也被認為是為了給商業航天的投資熱情燒一把“火”,但也很有可能會因為宣傳過當“唱歪了經”,造成產業的不均衡、急功近利的泡沫式發展。
一個新興產業走什么樣的路,“生態”很重要,務實還是浮夸,決定產業未來發展命運。民營商業航天需通過踏實穩健的科技創新贏得資本,讓“首”字擁有響當當的含金量。(張佳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