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建好新時代“隨營軍校”
部隊教導機構作為“隨營軍校”,既發揮為戰育才的功能,又擔負戰訓研究的使命;既具備隨營辦學的特點,又彰顯示范引領的價值。我軍從建軍之初,就十分重視教導機構建設。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不久,就在井岡山龍江書院創辦了我軍首個教導隊,這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個軍事教育機構。新中國成立后,我軍逐步在各級建立起教導大隊和教導隊等,作為培訓軍官和士官骨干軍事技能的重要基地,素有“人才搖籃”的美譽。加強教導機構建設,過去是軍隊發展壯大的重要一環,未來也必將是打牢部隊建設基礎、加快提高部隊體系作戰能力的關鍵之舉。
篤定目標,樹牢為戰育人的教育理念。樹立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教導機構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在竹溝開辦軍政教導大隊,緊貼作戰實際開展教學,為組建河南乃至華中各地抗日武裝培訓軍政干部,增強了部隊的戰斗力和影響力,被認為是開展豫、魯、鄂、皖邊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導機構作為發源于戰爭、根植于部隊的“隊辦大學”,就是要堅持“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把以戰領建、抓教為戰作為辦隊育人的根本出發點,用戰斗力標準校正目標定位、破解矛盾問題、檢驗建設成效。要始終聚焦備戰打仗育人才,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實戰需要什么就訓什么,實現課堂與戰場對接、學員向戰斗員轉變。要把部隊需求作為教學引領,部隊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部隊緊缺哪些專業,就重點培訓哪些專業,不斷增強教學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使教學始終與戰場同頻,與部隊共振。
突出重點,打造素質過硬的教員隊伍。教員隊伍建設是教導機構建設的重中之重,只有懂打仗、會打仗的教員才能培養出能打仗、打勝仗的學員。陳賡大將曾形象地比喻說,教員是“做飯做菜”的,學員是“吃飯吃菜”的,如果教員水平不夠,做出來的“飯菜”學員不愛吃,就培養不出高素質的軍事人才。革命戰爭時期,彭德懷、陳毅、粟裕等一大批革命將領都曾在教導隊做過教員或授過課,極大提升了教導隊教學水平。進入新時代,隨著軍隊改革調整,各級教導隊編制體制、干部隊伍結構發生較大變化,教員隊伍建設與以往相比呈現出許多新情況新特點。對此,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搞好整體規劃,明確教導機構教員標準條件,暢通教員選用渠道,推動建立教導機構與各級機關和基層干部交流機制,切實把優秀人才選拔到教員隊伍中。要注重建立“客座教員”隊伍和“教學人才”數據庫,邀請具備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院校專家、部隊領導和優秀機關干部參與教學,充實教員隊伍,提升教學水平。要加強教員隊伍自身教學能力培養和新裝備、新技能訓練,常態組織教員集訓比武和優秀教員評比等活動,調動研戰研教研學積極性,促進教員隊伍能力素質升級。
緊貼實戰,創新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課堂連著戰場,方法關乎效果。教導機構必須緊跟作戰形式變化和部隊軍事人才培養需求,堅持仗怎么打,課就怎么教,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手段。粟裕在新四軍為教導隊授課時,注重運用親身經歷的實際戰例進行講解,還帶著學員研究制訂作戰方案等問題,學員普遍反映聽得懂、記得住、領會深,教學效果很好。教導機構與院校相比,更加貼近部隊、貼近一線,教學方法也應當更加聚焦作戰、更加重視實踐。更新教學理念,通過引入作戰背景、增加作戰元素,把教學內容與實戰應用相結合,推進教學訓練由單一應試向帶作戰背景的綜合運用轉變。創新方法手段,靈活運用現地教學、模擬教學、對抗教學等方式,使學員身臨其境地應對各種復雜情況,鍛煉快速反應、臨機處置能力,努力實現教學與實戰實訓接軌。盤活教學資源,用好院校、部隊和軍事職業教育平臺優質課程,探索共訓共用、互為補充機制,促進教學資源實現最優配置。
(徐沖 作者單位:陸軍第81集團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