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幽靈艦隊”現身
搭載模塊化垂直發射系統發射導彈,驗證“分布式作戰”概念
“游騎兵”號無人艇搭載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標準”-6導彈。左上圖是“游騎兵”號無人艇;右上圖是導彈發射裝置
據美媒報道,美國海軍近日對外公布“游騎兵”號無人艇搭載模塊化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標準”-6導彈的視頻。外界關注的焦點并非“游騎兵”無人艇或“標準”-6導彈,而是兩者相結合所代表的新型海戰樣式。同時,美國海軍籌劃已久的大中型無人水面艦艇編隊也初現真容。
神秘計劃進入關鍵環節
據報道,此次試驗是美國國防部戰略能力辦公室與美國海軍無人海事系統計劃辦公室合作的“幽靈艦隊霸主”計劃的一部分。“幽靈艦隊霸主”計劃于2017年9月啟動,旨在開發能在兩點之間獨立航行、自主規避其他船只的水面作戰平臺,最終實現在無任何乘員情況下維持90天海上自主運行。作為預研類項目,該計劃的目的是為美國海軍開發大中型無人作戰艦艇進行技術儲備和能力驗證。
“幽靈艦隊霸主”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已于2019年9月結束。在這一階段,美國海軍將兩艘商用補給船改裝為無人水面艇,分別命名為“游騎兵”號和“游牧者”號,并由其承擔后續試驗。目前該計劃進入第二階段,兩艘無人艇先后于2020年10月、2021年6月完成從墨西哥灣到美國西海岸的航行,全程超過7000千米,其中98%的航程處于自動駕駛狀態。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海軍基地無人作戰中心的美國海軍第1水面發展中隊負責遠程控制。
長期以來,無論是五角大樓還是美國海軍,對涉及“幽靈艦隊霸主”計劃的相關內容異常低調。此次美國海軍公開“游騎兵”號無人艇發射“標準”-6導彈視頻,表明“幽靈艦隊霸主”計劃中的水面自主航行技術驗證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并進入火力打擊驗證環節。這也是美國海軍對大中型無人水面艦艇的核心要求。
解析發射裝置與導彈
這次發射試驗初步驗證大中型無人水面艦艇的火力打擊方式,即采用模塊化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標準”-6導彈。
模塊化垂直發射系統由當前廣泛裝備于美國海軍主戰艦艇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改裝而來,整套系統集成在一個貨運集裝箱內,采用四聯裝配置,可兼容美國海軍所有采用垂直發射方式的艦載導彈,使大中型無人水面艦艇具備與主戰艦艇水平相當的打擊能力。另外,這種集裝箱式垂直發射裝置還可安裝在經過改造的軍用支援艦艇或商船上,為戰時快速擴大艦隊規模、強化火力密度奠定基礎。
采用“標準”-6導彈作為試驗彈藥,主要是基于對大中型無人水面艦艇作戰任務的考慮。美國海軍認為,未來,無人水面艦艇將面臨空中、水面和水下全方位威脅,必須具備對抗能力。“標準”-6采用“標準”-2Block IV的彈體設計,同時換裝與AIM-120空空導彈技術同源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射程最遠可達400千米左右,能大幅拓展艦隊防空反導作戰范圍。另外,美國海軍還計劃對該彈進行升級,使之成為集防空、反導、反艦、反高超音速武器和對陸攻擊于一體的多用途導彈,這意味著無人水面艦艇搭載“標準”-6導彈后,理論上可執行所有海上作戰任務。
新型海戰樣式雛形初現
快速部署大量低成本、強火力的大中型無人水面艦艇,配合有人艦艇作戰是美國海軍強化全球水域介入能力的最新思路,其背后的霸權思維值得關注。
2014年,美國海軍首次在兵棋推演中提出“分布式作戰”概念,強調“將作戰力量分散部署于廣闊空間范圍、多個作戰領域和各類搭載平臺,以獲取控制海洋必需的作戰能力”。換言之,就是通過分散部署小規模編隊,實現更大范圍、更大密度的火力配置。這背后蘊含著應對海上導彈威脅、避免航母等海軍核心資產被“一鍋端”的考慮。
“分布式作戰”概念需要足夠數量的多用途艦艇,而這恰恰是美國海軍的尷尬所在。目前,美國海軍的水面艦艇規模在290艘左右,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低水平。據美國海軍研究分析,海軍至少需要308艘水面艦艇才能滿足其全球部署需求。2016年,特朗普政府首次提出大幅擴充海軍艦艇規模至355艘。隨后,美國海軍圍繞這一目標展開多次論證,認為預算不夠,提出以大中型無人艦艇彌補有人艦艇的不足。據美國海軍提交的最新版“未來30年造艦計劃”顯示,至少需要77艘到140艘大中型無人艦艇作為有人艦艇的補充。
然而,美國海軍對無人艦艇作戰前景持保守態度。“未來30年造艦計劃”中提到,無人艦艇等新平臺將“帶來巨大的潛力,但也存在開發風險”。美國會同樣有此擔憂,并禁止美國海軍在無人水面艦艇上部署武器,直到今年才解除相關限制。
盡管如此,“分布式作戰”概念展現了一種全新的海戰樣式,以“幽靈艦隊霸主”計劃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裝備發展思路正推動這一概念走向現實,其后續發展值得警惕。(饒軼男、楊王詩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