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圣火在心中點亮
圖①:新學員參觀校園里的紅色雕塑。
圖②:各學院用科技展品迎接新學員。
圖③:學員余爽在戰術訓練中拼勁十足。
接過話筒,胡萬里站起來,深吸一口氣,向講臺上授課的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院長朱小謙問出了那個一直翻騰在心中的問題:“院長,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帶兵打仗的指揮員。作為氣象海洋專業的一名新學員,本科4年后,您認為我是應該直接到基層部隊鍛煉,還是考研拿到碩博學位后再下部隊?”率真的問題,透出灼熱的心聲。一時間,數百名學員似乎同時屏住了呼吸,靜靜等待著院長的解答。
這一幕,發生在國防科技大學新學員“院長講堂”的互動環節。
這一天,是2022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7周年,國防科技大學新學員入學第20天。
時代各有不同,熱血一脈相承。和為了救亡圖存前仆后繼的先輩們一樣,這群剛剛踏入軍校的年輕人,心懷家國天下,青春面龐上寫滿了蓬勃的朝氣和昂揚的銳氣,每個人的理想都有著共同的方向,又都有著具體的目標……
“理想,是一切高尚行為的萌芽”——國防科技大學的“開學第一課”,仿佛一縷陽光,照進了這支年輕的隊伍,溫暖著、鼓舞著這支充滿無限生機的“新軍”。
尋找心底的那團火苗
“為什么被子非要疊成豆腐塊?”這個問題,新學員余爽幾乎每天都會在心里問自己。在一件小事上耗費如此大的精力,這讓他覺得“很費解”。
余爽的高中母校是安徽省潛山市野寨中學,985位抗日英烈長眠在這片熱土。在余爽心中,軍人應當像家鄉的英烈一樣在戰場上為了保家衛國拼殺。剛進軍校,現實給了他一記重錘。因為內務質量不過關,余爽總是被班長要求加練。
“看看你的被子,就差上壓路機了!到走廊上壓被子去!”初秋的夜晚有了一絲涼意,余爽卻沒有一點睡意,摩挲著手上磨出的水泡,忍受著雙腿肌肉的陣陣酸疼。被子鋪開的那一刻,他的眼淚差點掉下來:“這真的是我夢想的地方嗎?”
這種想法,在余爽經歷“開學第一課”后徹底改變了。那天,新訓大隊組織新學員參觀國防科技大學校史館。在一張老照片前,余爽突然怔住了:那是哈軍工最艱難的時期,房子是借來的,窗戶是紙糊的,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專注而堅定的光彩。
這樣的光彩從何而來?余爽思考著、追問著。隨著對校史的了解,一個個70年前“同齡人”的故事蹦了出來,那些人的青春有方向、有理想,不管境遇如何,都用盡全力奔跑。第一次,他感到了隔著時空傳遞而來的力量。
“原來疊被子的意義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這既是一種紀律要求,更是一種精神傳承。”如今,余爽已成為內務標兵。
“這是令人欣慰的一代。他們來到這里,就是希望成為強軍報國的先鋒力量。”在新訓大隊領導眼中,新學員有夢想、有情懷,而新訓大隊要做的,就是讓這夢想、這情懷更熾熱、更恒久。
歷史在時光長廊留下回響。在那次“開學第一課”上,新學員們還一起參觀了校園里的8座紅色雕塑。英雄雕像靜默佇立,有著無聲的張力。
“在2008年那場‘非常春運’中,大量旅客滯留廣州火車站,某部官兵奉命進駐維持秩序,4名戰士連續奮戰39小時后剛剛從一線輪換下來,居然站著睡著了……”
看著雕塑上那相互倚靠疲憊入睡的年輕臉龐,聽著教導員動情的講解,新學員文瀾心里涌起萬般滋味。
這樣的故事,文瀾很熟悉。她的叔叔——一位在部隊服役了12年的老兵,也曾經有過相似經歷。2013年雅安地震,叔叔與戰友們連夜馳援,冒著大雨在廢墟里努力搜尋生命,在斷水斷電的情況下連續堅持了7天7夜……
“這應該就是信仰的傳遞吧。”站在驕陽下,文瀾小聲地說,心里有一團火苗在燃燒。
大開眼界的科技體驗
一排排的電路板,密密麻麻的導線,當親手觸摸到“銀河-I”巨型計算機模型時,新學員馬兆陽竟有點“觸電”的感覺。這一刻,他期待了2年。
2020年元旦剛過,一條“熱搜”落入馬兆陽眼眸:中國將建造全球第一臺E級超算機。剛剛斬獲“世界機器人大賽”全國二等獎的他,開始順著這條“熱搜”發起對中國超算的“探尋之旅”。天河TOP500的輝煌戰績,“銀河”團隊誓死造“爭氣機”的故事,令他熱血沸騰,他暗下決心——我要報考國防科技大學,加入“為國鑄器”的光榮團隊。
雖然素未謀面,卻早已心生向往。與馬兆陽抱著同樣想法的新學員不在少數。
“走進國防科技大學的他們,心中大多埋著科技報國的理想種子。以科技迎新的形式組織‘開學第一課’,就是希望在入校之初就為這粒種子灑去第一縷陽光。”為了讓新學員對所學專業有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新訓大隊聯動各專業學院,在各個迎新點都設置了專業成果展示區。
國際大賽屢屢奪冠的“軍臨戰車”、自主研制的天拓衛星、馳騁未來戰場的無人機、多種高精尖武器模型……各個專業學院各展其長、“精銳盡出”,回應著新學員們的熱望,讓大家直呼過癮。
“這個太酷炫了!”軍事迷、新學員劉思成看見“鋯石”導彈模型時,兩眼放光;導航專業新學員劉乘洋在講解員指導下,親手操作了一把無人機;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新學員石統旺,站在火箭發動機噴管前,與負責講解的班長討論起沖壓發動機,一時間竟忘記報名簽到……
這樣的畫面,在迎新的鏡頭中,記錄得太多。一件件代表著頂尖科技成果的實物展品和復原模型,仿佛在向面前的這群年輕人訴說:“你們所期待的,這里都有!”
“硬核”迎新的背后,是這所冠以“科學技術”之名的軍校,對新時代年輕人的殷殷希冀——科技迎新,不僅是告訴他們選擇的專業有多“牛”,還想讓他們知道怎樣才能這么“牛”,更要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這么“牛”。
這樣的深意,新學員范澤鴻從班里放著的那本《慈云桂傳》中讀懂了。
“每秒億次一次不少,6年時間一天不拖,預算經費一分不超!”我國巨型計算機先驅、老院士慈云桂的錚錚誓言,撞擊著范澤鴻的心靈。
讀著讀著,范澤鴻開始慢慢理解“先鋒力量”這4個字意味著什么,也記住了走廊燈箱上的兩句標語:“科技強軍、人才強軍”。
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夢想,就這樣慢慢融合到一起。一顆顆蘊藏著巨大潛力的“種子”開始悄然萌發。
向戰而行的青春奔赴
在院長朱小謙的解答中,胡萬里最終達成了與理想的和解。
像許多山里孩子一樣,胡萬里的童年是在鄉間小道與小伙伴們相互“追擊”中度過的。作為“孩子王”的他一直有一個志向:去帶兵打仗,沖鋒陷陣,做那個“想當將軍的士兵”。
為了這個夢想,胡萬里刻苦學習,考上軍校。眼看離夢想近了,他卻陰差陽錯走進了一個看似與“打仗”扯不上關系的專業——氣象海洋預報。他心生疑慮,甚至焦慮:難道我考入軍校是來做氣象預報的嗎?在新訓大隊組織的“院長講堂”上,他鼓起勇氣提出了這個問題。
“二戰時期,盟軍利用氣象水文窗口實施諾曼底登陸;海灣戰爭以來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氣象海洋環境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朱小謙的講述,氣象海洋預報的神奇讓胡萬里有了一種運籌中軍帳、決勝千里外的感覺。
“原來并不是只有帶兵沖殺才叫上戰場,在一次次鍵盤敲擊中、一張張云圖海圖中,往往藏著科技制勝的密碼。”一堂課下來,先讀研還是先下部隊,這個困擾胡萬里許久的問題已經不成問題。因為,他已在戰場之中。當晚,胡萬里向隊里遞交了擔任骨干申請書。
什么是戰爭?戰場在哪里?在各種形式的“開學第一課”上,新學員們總會在各種時機接受這樣的提問和回答。
從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走出的新訓隊隊長趙文斌,講述了抗震救災中“空降15勇士”的故事,用英雄的“驚天一跳”開啟新學員們的“向戰第一課”。
曾經最喜歡站在遼寧艦甲板上凝望祖國海天的女生隊教導員喻晴,同新學員們聊起英雄艦載機飛行員張超的故事。在她看來,眼前這群年輕的女孩,與過去的自己是那樣的相像。
“如果不是因為這最后一次,現在他已經是我們艦上一名光榮的艦載戰斗機飛行員了。”說起英模的故事,喻晴幾度哽咽,臺下的女孩們也紅了眼眶。與往常的掌聲雷動不同,這堂課回應她的是長久的沉默……
“在勝戰的光榮背后,是無數不為人知的奮斗甚至犧牲。”父親是一名老兵的新學員李佳雯說。
授課當晚,隊里組織小拉練,前些天身體不適的幾位女學員堅定地表示一定要參加,她們似乎在用無聲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決心。路上,她們唱響軍歌,歌聲響徹夜空。
入校前,新學員們心懷樸素的愛國情感奔赴而來;在“開學第一課”后,他們對這份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長必定伴著陣痛,更帶著光榮。(陳思、王濤、王微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