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讀懂一群雷達兵的“辯證法”
遠與近
看得越遠,離勝利就越近,離祖國離使命也就越近
這里,距離首都很遠。從北京出發,需要換乘飛機、高鐵、汽車,再乘船才能抵達東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
這里,距離大海很近。他們將涵蓋該站所處地理位置及周邊海域、島礁的地圖,刻印在榮譽室里。一眼望去,從該站到遠海,僅咫尺之遙。
上島以來,官兵們擦亮了“千里眼”,依靠裝備的更新、數據的積累和不懈的努力,不斷突破探測的精準度,拓展預警的距離,穿透迷霧洞悉戰場的能力越來越強。
看得越遠,離勝利就越近。這是雷達技師裴超洲的“辯證法”。他說:“把我們放在這里的意義,就是讓‘千里眼’看得更遠、辨得更清。”
裴超洲是該站首批登島人之一。當了20多年雷達技師的他,忘不了當年隨機動分隊到達這里時的境遇——
幾部雷達,幾間石頭房,一片荒地,就是雷達站初創時的全部家底。在滿地砂石、野草叢生、陣地起伏不平的營地,雙腳是唯一能抵達所有角落的“交通工具”。偏遠、荒蕪、艱苦,共同構成了雷達站官兵的奮斗底色。
和裴超洲同一批上島的電源技師彭鳴安,回憶起那段白手起家的日子頗為自豪。他告訴記者,戰友們都很能吃苦,沒淡水,他們自己打井取水;沒市電,他們從駐島漁村拉電;沒有路,他們找來石頭,徒手修路。“自己家裝修都沒費這么大勁。”有官兵忍不住調侃道。
然而談及自己血緣和親情意義上的家,這群人又沉默了。
“感覺孩子跟電影里的一樣,剛出生就長大了。”談起家庭,裴超洲心里發酸,他說,回憶兒子出生成長的軌跡,要靠家屬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完成親情的拼圖。
老家在山西的下士劉子涵,是該站離家最遠的兵。他告訴記者,休假往返要跨越大半個中國,每次都對祖國遼闊的疆域感慨良久。
同親人隔得很遠的這群人,和祖國時刻心連著心。
采訪中,有好幾名戰友都向記者提到一處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的地方。那是另一座島礁,上面立著刻有“中國·領海基點”字樣的石碑。“在那里,你能感受到自己離祖國是那樣近,離使命是那樣近”。
記者心生向往,計劃乘船前往。然而一連幾日大風,擱置了出航計劃。記者只能通過大家的講述,在心中“觸摸”那座石碑。一名軍士告訴記者,今年“七一”,該站黨員再次站到領海基點石碑前,開展專題黨日活動。
“即使前方是怒海,四周是狂浪,但一想到背靠的祖國,便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桿。”裴超洲說。
“如果戰爭來臨,我們就頂在這里,誓死捍衛領空、守衛和平!”炊事員郭世奇說。
“宣誓的時候,我喊得特別大聲,想把聲音傳得越遠越好,告訴所有人,這里有我們守護!”文書李晨陽,在那一天光榮加入黨組織。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攥緊右拳,莊嚴宣誓,大家高聲宣誓時,感覺血往上涌,心底卻感到無比踏實。
誓言鏗鏘,濤聲陣陣。其實,在那樣空曠的環境中,人的聲音傳不了太遠。然而,這群人相信,那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吼聲,靠著心與心的共鳴可以傳得足夠遠。
小與大
當能力足夠強大時,很大的事也會變成很小的事
“誓擒敵方寸之間,必決勝千里之外。”這句令記者印象深刻的話,摘自該站原創的一段賦。
方寸熒屏如何決勝?記者來到雷達方艙一探究竟。
雷達屏幕上,海量信息呈現。空情數據規律跳動,回波信號星羅棋布,航跡線條縱橫延伸。與小小熒屏相對的,是一片廣袤的空域,信號撒向空天,加載成海量空情。
該站很多人對擔負的超量任務早已習以為常,談及此話題都顯得云淡風輕。那年,電源技師彭鳴安去內陸某雷達站見學,才知道自己所在站擔負的空情量是兄弟部隊的數倍,“沒想到,我們這個小點這么重要”。
此言非虛。從高空俯瞰,這個島只是茫茫碧波中的一個小點。打開地圖軟件,它是被一望無際的蔚藍所包圍的幾個像素。但在采訪中,記者越發覺得,身處小點的這群雷達兵,心里卻裝著星辰大海,腦中的“雷達天線”始終面向軍事斗爭準備的最前沿。
他們看到了什么?這幾年,戰機編隊前出、戰艦劈波斬浪,作戰體系越來越完備和強大。這讓該站官兵進一步認識到,雷達站是體系小點,更是信息節點,也是戰略支點,不能看輕了、看小了。
他們想到了什么?現在,“小小操縱員連著司令員”這句話被賦予新的內涵。“雷達情報連著千軍萬馬,每個人的能力甚至會影響整個戰局。”剛來沒多久的新人,也能夠看到自己在體系中的作用、能力上的價值。
他們在做些什么?記者在下士陳佳遜隨身帶著的筆記本上,找到了答案。筆記本是通過單放考核后站里獎勵他的,扉頁上有他用英文寫給自己的一句話:永爭第一。
如果說一線是地理方位,那么“第一”則是能力坐標,即使只是一名年輕的00后操縱員,也懂得小崗位與大責任的辯證,參透小點位與大能力的統一。
助理工程師小陳是這個站的新人。維護過多型雷達的他,習慣從裝備的角度審視能力的變化。
小陳告訴記者:“現在,雷達裝備快速迭代、操作功能越發強大。不能快速形成與新任務適配的新能力,就玩不轉新裝備、扛不起新使命。”
能力是任務的支撐,數據是能力的表征。近年來,該站依托新裝備的優越性能,繪制整理出各類目標航線千余種,總結形成多種戰法訓法,先后有多篇裝備保障經驗被專業期刊發表,編纂的某型雷達戰斗操作手冊得到上級推廣應用。
知曉了他們的任務強度,明白了他們的努力程度,也就找到了他們的底氣所在,理解了他們的云淡風輕。
當一個團隊不夠強大時,很小的事就會變成很大的事;而當其足夠強大時,很大的事就會變成很小的事。雷達站官兵用行動詮釋的“大小辯證法”,關乎能力素質,關乎使命擔當。
誠然,在國防和軍隊建設大棋局中,雷達站是“微小”的,但這里的官兵認得清“棋子”,更看得到“棋盤”,讀得懂“棋局”,更悟得透“棋勢”。如此看來,他們的視野和格局并不小。
正如基點與基點連接成領海基線,成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屏障一樣,正是這一個個小點上的官兵,胸懷“國之大者”,放眼“強軍大勢”,挺立前沿一線,才織就了一張張密網,網住未來戰場的勝算。
靜與動
在日積月累的“靜”中,一點一點積累“動”的勢能
早晨5時,大海已經醒來,近處的成片漁排與遠處的幾個島礁遙相呼應,襯托著海上日出的安靜祥和。
半個多世紀以來,小島所面向的這片海域沉浸在安寧之中。隨著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周邊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像不知疲倦的海浪一般開始拍打沖擊,在這片海域產生回聲。
操縱班班長吳曉林清楚記得,7年前他剛上島的時候,第一次進入方艙見學就讓他熱血沖頂——對照回波可以清楚判明雙方飛機在空中對峙。這一充滿火藥味的細節,讓他感覺自己“來對了”!
然而,無論形勢再怎么嚴峻,這群人外表看上去也是安靜地對著熒屏,記錄參數,點擊鼠標,傳輸信息……
但是,一個對軍事稍微關注的人不會不清楚,在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之下,精確制導導彈可以定點清除高價值目標,無人機能輕松沖破封鎖摧毀重裝坦克,武器裝備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趨勢更加明顯,劇烈的變革就是這樣快速且安靜,殘酷又冷血。如此看來,靜也是一種力量。
對該站官兵來說,聽覺上的相對安靜和視覺上的絕對“嘈雜”,時常在他們的戰位上構成對立且統一的戰斗場景。
一個萬籟俱寂的夜晚,屏幕上的回波信號多到一時數不清,密密麻麻的點和線構成了一幅抽象畫。然而,異動就隱藏在數據織成的畫布上。
高手過招,勝負在動靜之間。隨著鍵盤敲擊、鼠標輕點,雷達工作模式瞬間切換,目標信號便像白紙上的幾點隱形墨水,在這一時刻變得醒目。迅速判定、及時上報,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轉瞬分出高下。
唯有以快應變,才能與周遭的激變保持相對靜止。而對快的追求,體現在該站日常的方方面面。
炊事員郭世奇記得,那次轉進戰斗值班的警鈴拉響時,他正給戰友打菜,前一分鐘手中的湯勺還在滴著湯,下一分鐘整個食堂已經看不到人了。記者嘗試從食堂跑步前往陣地,用時是該站官兵平均用時的兩倍還多。
我們無法改變自然時間,但可以通過加速,改變相對時間。也許正是領悟了時間的辯證法,該站官兵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加速學習,也因此產生了鉆研新裝備的“沖刺小組”。
新型雷達列裝的那段日子,生產廠家的專家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助理工程師小陳的電話。從問性能參數到問操作要領,再到問工作原理,他恨不得“三步并成兩步”。
一次被問得煩了,專家隨口說道:“一口吃不成胖子,你們得慢慢來,先學操作保證值班就夠了。”
“根本不夠!”看似一句善意的“規勸”,卻讓小陳更著急了,“按部就班咱能跑得過對手?!”對方沉默半晌,隨后說道:“你問吧,我們一定知無不言。”
新型雷達的天線靜靜地矗立著,像一個穩重的哨兵。該站官兵身上似乎也有這種氣質,習慣安靜地奮斗。
他們都有這樣的覺悟:能多畫一張航跡圖就多畫一張,能多跟一次戰備值班就多跟一次;有機會多學一部裝備,大家都踴躍報名,即使這次沒輪到,也不會放棄持久的努力。
越是處在變革之中,就越需要沉下心來,保持定力,在日積月累的“靜”中,一點一點積累“動”的勢能。
幾日的采訪接近尾聲,離島前夜,記者登上這座海島的最高處。
月光下的海岸線仿若一條銀鏈,延伸向遠方。夜闌人靜,海風習習,浪濤聲更是綿延不息。那一刻,記者生發感慨,在部隊備戰打仗的浪潮中,這個雷達站的官兵正如這一朵朵浪花搏擊潮頭,在相互碰撞激蕩中,釋放出不絕的能量。(高迪 林文貴 安博達 李繼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