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滿的弓弦——來自火箭軍某旅的觀察報告
該旅官兵士氣高昂奔向戰位(資料照片)。殷嘉泉攝
子夜,大山已經睡去。此時,巖層之下,一個被稱作“地下龍宮”的地方,睜著一雙雙警惕的眼睛。
突然,戰斗警報響起,一輛輛發射車迅速出動,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占領陣地,導彈起豎。10、9、8、7……模擬發射進入倒計時,距離那一聲驚天動地的轟響,只差摁下那顆紅色按鈕。
一觸即發,一默如雷。通過作戰指揮大屏目睹這一幕,記者心頭一熱:有一種練兵備戰,叫“箭在弦上”。
這是火箭軍某旅值班分隊的尋常一夜。戰備值班,如一根強韌的弓弦將全旅瞬間拉滿,牽動一切驟然提速。
一日生活作息變了,工作訓練節奏變了,部隊運行方式變了……崇山密林掩映下的這座營盤,兵無論新老、崗不分大小,天天厲兵秣馬,月月枕戈待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該旅官兵深知:國之重器,存在是威懾,實戰是更有效可靠的威懾。只有始終確保“隨時能戰”,才能真正做到“以武止戈”。
使命不等人,形勢不等人。新征程戰鼓催征,需要導彈勁旅快馬加鞭、弓滿弦張、全力以赴。
(一)
觀察一支部隊的戰備狀態,作戰值班室是最好的窗口。
眼前,各個值班要素座無虛席,偌大的電子顯示屏不斷切換各種畫面,現場指令聲、報告聲、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置身其中,濃烈的打仗氣息撲面而來。
“這可不是簡單地走個流程,我們的每一步操作都帶著敵情出招。”陪同采訪的該旅政委告訴記者。
“敵情?”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發現這里原來“別有洞天”。滑動鼠標,海情、空情信息實時獲取,交通、地理動態等信息一覽無余,給人以“天涯咫尺”之感。
“地球如此之小,戰場如此之近。”記者的由衷感嘆,打開了該旅政委的話匣子。
“你一定聽說過‘東風快遞,使命必達’吧?這要求火箭軍官兵既對駐地周邊的‘一草一木’了然于胸,也要關注千萬里外的‘風吹草動’。”該旅政委說,別看官兵表面平靜如水,實則腦海里已是弓滿弦張。
一條進出營區的道路,綿延數十公里。該旅每天派人沿途勘察,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哪里發生擁堵、何時處于交通高峰,凡是可能影響部隊緊急出動的因素,都實時掌握、反復研判,并制訂應對之策。
拉動途中一次短暫的停留,也會牽動該旅官兵緊繃的神經。“恰巧這個節骨眼突發特情怎么辦”“萬一此時戰爭打響怎么辦”……該旅政委并不介意記者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他們的精神狀態,在他看來,一支時刻準備打仗的部隊,理應如此。
衛生科楊科長大學畢業后分配到該旅,歷任軍醫、衛生隊隊長。今年以來,他第一次覺得自己的崗位離打仗這么近。
“以前,無論是訓練還是演習,衛生科更多的是當配角。現在,我們從邊緣進入了中心,被編入值班要素,天天都在上戰場。”
天天上戰場,讓楊科長對“保質期”3個字特別敏感。每次深入陣地巡診,他都要專門去檢查庫存藥品,并登記在冊。“之前,檢查藥品主要看數量夠不夠、種類全不全,哪種藥品少了就補充哪種;如今還要看藥品生產日期,確保每種藥品都在保質期內,始終處于‘戰斗’狀態。”
某營三級軍士長牛棟斌,入伍18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值班陣地上度過的。如今,他明顯感覺到了不同:忙到凌晨一兩點是家常便飯,工作量也較往年大幅增加。有一個細節讓他感觸頗深:測試導彈要用到的各種設備工具,每次用完不再收齊入柜,而是直接預置在工位上,方便隨取隨用。“這些設備工具,就是我們測試號手的‘槍’。備戰打仗,就得子彈隨時上膛。”
“腦子里永遠有任務,眼睛里永遠有敵人。”牛棟斌說,當兵這么久,今年他對這句話體會尤深。
(二)
一夜演練未眠。短暫休整后,一輛輛導彈發射車迎著晨光,駛入操作大棚。沉悶的發動機轟鳴聲劃破營區的寧靜,又一場“營營對抗、架架排序”開始了。
這次“迎頭相撞”的,是兩個發射營。只見雙方你來我往、毫不留情,互出難題、互設險局,現場“火藥味”十足。
記者采訪過很多場對抗演習,像這種形式的面對面捉對廝殺很少見到。尤為值得贊嘆的是,別看兩個營同在一個狹小空間,比拼的內容卻包羅萬象,戰場態勢研判、人員裝備編組、機動隱蔽偽裝、特情險情處置等,都出現在雙方的“試卷”上。
“備戰打仗,必須想方設法窮盡未來戰場的所有可能。”該旅一名作訓參謀說,大國長劍,一旦出鞘,務求必勝,平時訓練唯一的選擇就是向實戰進發、向勝利奔跑。
沒有“真刀真槍”的現實對手,就自己制造對手;無法親歷“驚天動地”的戰場,就等效模擬戰場。他們制勝的目光,遠不止于完成當前作戰值班任務,那一天真的來臨前,“用我必勝”的驚雷已經無數次在心中炸響。
幾十個回合過后,對抗進入尾聲,此時誰勝誰負已變得不再重要。按照既定安排,雙方再進行一次實裝演練。
眼前的一幕,令人血脈僨張:發射架下,環環相扣、人人相接,兩個營的號手不遑多讓、分秒必爭。
為實現“以作戰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作戰”,該旅通過統一規范,把導彈操作轉化為“流水線作業”,將發射號手鍛造成“標準化插件”。這樣一來,不僅日常訓練可隨機進行模塊化編組,將來打仗即使發生戰斗減員,他們也能迅速重組成一個完整的發射單元,再度出擊。
這是該旅戰斗力建設的一次跨越。其背后,不僅是時間上的加速,更是狀態上的加速,“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取代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說話間,現場指揮員手掐秒表,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最先完成任務的發射架,用時又縮短了。”
一個“又”字,激起了記者刨根問底的興趣。據該旅旅長介紹,這些年,全旅官兵持續開展“縮時訓練”,逐分逐秒提高快反能力,一次次刷新最快紀錄。
事非經過不知難。越深入了解,記者越發現這個“又”來之不易。“要知道,導彈發射有嚴格規范的流程,不容隨意改變,必須確保零失誤、零差錯。”指揮員話鋒一轉,“但要快起來,就得在發射流程之外尋找突破口。”
物資準備、緊急集合、部隊出動、跨區轉場等各個環節,他們一項項論證試驗,能合并的合并,該舍棄的舍棄,可并行的絕不串聯……
其實,在旁人看來,這個旅本可以選擇一種較為穩妥的方式:以前習慣怎么做就怎么做,怎么確保安全就怎么訓。畢竟,只要四平八穩地完成各項任務,也是一種“成功”。
但該旅黨委有自己的政績觀。“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看看這些字眼,哪一個容許你懈怠、觀望、等靠?”該旅旅長說,他們一心想做的,就是按照習主席囑托,“扎扎實實把戰略能力搞上去”。
(三)
今年以來,某部門領導何德虎在主營區里待的天數,掰著指頭都能數過來。這段時間,他一直帶領技術保障力量夜以繼日地奔忙在深山陣地、發射架下。
“陣地建設、作戰值班等任務交織疊加,旅里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壓茬推進,時間不等人啊!”好不容易碰到何德虎,話剛開口,記者就從他的語氣中感受到緊迫。
通往目標的路,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加速奔跑。何德虎介紹,旅黨委一班人分工負責抓落實,把重要工作分解到個人和崗位,明確時間點、拉快進度條,帶領全旅官兵展開一場“時間爭奪戰”。
開局即沖鋒、起步即沖刺。這是體能上的鏖戰,更是意志力的比拼。
通過戒備森嚴的道道崗哨,記者來到一處陣地。此時此刻,一門之隔,某分隊官兵已進入“戰時”——在完全密閉條件下,空氣含氧量下降不少,每天給養標準減到平時一半,時而燈光亮如白晝多日不熄,時而黑暗如漆伸手不見五指,并無規律可循。
“這是抗疲勞、抗饑渴、抗缺氧和倒時差訓練。”某營教導員介紹,官兵在里面一關就是數十天,切斷與外界所有聯系,如同消失了一般。
“以前進行‘三抗一倒’訓練,強度并沒有這么大。現在不一樣了,該訓的課目一個不少,該練的操作一次不落,該受的煎熬一點不少。身心經受極限考驗之下,還要不停地在兩種狀態之間切換,一種是‘箭在弦上’,另一種是‘引而待發’。”
這不就是“打仗”和“準備打仗”嗎?一支軍隊應有的狀態,在他們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返回主營區,記者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情景。
扛圓木、滾輪胎、蹚水溝、沖陡坡、過障礙……叫喊聲、加油聲震天響。如果不細看,記者以為這些龍騰虎躍、爭先恐后的戰士,來自特種部隊。
“人有三寶精氣神。”該旅一位領導介紹了組織這種訓練的初衷:未來戰場上,火箭軍部隊打的是非接觸、超視距,但越是如此,越要練就敢與敵人短兵相接、刺刀見紅的血性膽魄。
“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位領導說,進行我軍根本職能教育,執行這樣的作戰值班任務能讓官兵們印象更深刻。
的確,導彈部隊的血性膽魄,不似雷霆萬鈞,卻如地火沸騰。“如果你想要和平,那么就準備打仗吧!”中士昝友奇引用的一句名言,令記者聞之感到震撼。
作為該旅最早迎接黎明的戰士之一,昝友奇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通信線路,確保全時暢通。“現在,全旅上下都憋著一股勁,個個如弦上之箭。”
(四)
無論過去多久,大學生士兵竇偉祥都會清晰記得,自己走進“地下龍宮”深處,與導彈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場景。
“在燈光映照下,彈體散發著冷玉般的光澤。”竇偉祥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向記者繪聲繪色描述那次“初見”。
別看他現在說得輕松,當時可是既興奮又緊張,國之重器自帶的神圣感與壓迫感,瞬間打開了他的全身毛孔。
那時的他,上崗訓練滿打滿算不到60天。“現在的新兵成長真快,上手就是真刀真槍。”老兵們投來羨慕的目光。要知道在此之前,只有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才具備這種資格。
說起“資格”,某連班長柳千穩頓時覺得心里沒那么“穩”了。
作為全旅響當當的號手,以前凡是他參加的比武,別人只能爭第二名。然而,自旅里推行“一專多能、一人多崗”訓練以來,柳千穩遇到了強勁對手——剛結束的專業考核,另一名班長王家光勇奪桂冠。
“你在奔跑,別人也在加速,打個盹就可能落后。”痛定思痛的柳千穩總結教訓,提出新目標:帶出全崗操作單元,實現極限條件下號手隨機互換。
沒想到王家光主動應戰,跟他摽上了勁:“這次考核取得第一名,下次比武帶出第一班,我要比現在更努力、比別人更刻苦。”
這天夜訓結束,很多官兵洗漱完畢,就走進學習室。
登錄強軍網軍事職業教育平臺,某連班長郭光好開始“打卡”學習專業課。征得同意,記者翻閱他已完成的課程發現,不僅有機械、電氣、電子等相關專業,還有《海權與制海權》《大數據分析》等,涉獵十分廣泛。
此時,坐在他身旁的大學生士兵昌盛告訴記者一個細節:一天凌晨,當他收拾學習資料準備回宿舍休息時,發現郭光好和幾名老兵站在走廊里看書,一問才知,他們在用這種辦法驅散困意。“班長骨干都在拼命學習提高,我們新同志更要加把勁,你說是不?”昌盛說。
在該旅采訪,記者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急切。那是“一天不學跟不上”的恐慌感、“一覺醒來怕落伍”的緊迫感、“一事未完睡不著”的責任感。
見到某營一級軍士長趙俊鋒時,他手里提著兩個大袋子,里面裝著厚厚的復印件和各種證書。
入伍30年,當了19年班長,趙俊鋒先后申請19項國家發明專利,目前已有9項通過審批。誰會相信,這名科研成果如此豐碩的戰士,竟然只有初中學歷;誰又能想到,為精通導彈發射專業,趙俊鋒自學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課程,一學就是10年。
加入戰備值班行列后,弓滿弦張的日子,讓年近五旬的趙俊鋒感覺格外充實。“這半年多來,我思考了很多,又有了不少新想法。”說著,趙俊鋒遞來一個筆記本。
展開捧讀,里面用紅藍黑三色筆圈圈記記,那是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懂的內容。記者正要合上本子,只見扉頁上赫然寫著一句話:“現代戰爭一再證明,速度可以擊碎規模。”
那一刻,記者突然明白了:為什么趙俊鋒這么多年一直奮斗不息,為什么這個旅官兵始終如箭在弦。
此時,軍號響起,廣播里播放那首火箭軍戰歌——
“雖然平時看不見,世界都在盯著咱。靜臥咱是倚天劍,出鞘咱是殺手锏。大國地位咱支撐,有咱就有安全感。祖國輕易不用咱,用咱就是出重拳。天上地下有了咱,出手就把凱歌傳……”(梁蓬飛 張科進 李永飛 殷嘉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