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布首份國防工業戰略報告
綜合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1月11日發布首份《國防工業戰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意圖通過所謂“代際”變革,推動美國國防工業的發展。
列出未來任務清單
這份共59頁的報告號稱“行動呼吁書”,旨在明確未來3至5年美國防工業發展重點及具體舉措,以實現“通過美國政府、工業企業及盟友的協同合作,構建一個更強大、更有彈性和更具活力的國防工業生態系統”的戰略愿景。報告重點關注4個領域的發展建設。
發展彈性供應鏈。報告強調,美國需確保軍工企業能夠快速、大規模、低成本且安全地生產和提供當前及未來所需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具體措施包括提高產能、優化庫存、支持國內生產、推動供應商多樣化、利用數據分析提升供應鏈可視化、改進對外軍售流程和加強工業網絡安全等。報告特別指出,美軍需增加戰略武器和關鍵系統的庫存,以減少重要作戰平臺可能出現的短缺風險。
培養充足勞動力。報告提出,美國將建立一支技術嫻熟、數量充足、多樣化的勞動力隊伍。具體舉措包括培養未來技術創新所需勞動力、繼續關注制造業和工程領域的關鍵技能提升、增加學徒和實習項目、擴大人員招募渠道等。
提升采辦靈活性。報告強調,美國將在確保武器生產平臺和支持系統的效率、可維護性、定制化和標準化的同時,致力于實現適應動態生產能力的采辦戰略。具體措施包括拓展平臺標準和互操作性、加強需求流程管理、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優先采購商用產品等。
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報告提出,美國將重點發揮在規則和標準制定上的主導作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強化與盟友的技術共享,并采取措施防范網絡攻擊。
提高軍品生產能力
分析人士指出,從具體內容和外界評論來看,報告主要呈現3個特點。
一是在整體能力上“示弱”。報告指出,美國在國防工業能力方面的優勢“正在縮小”。《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雖然美國近年來不斷增加國防開支以應對潛在威脅,但相關地區的沖突暴露出美國軍工企業產能不足、人員短缺和嚴重依賴海外供應商等長期問題。美國國內一些分析人士表示,美國現有國防工業基礎僅能滿足和平時期的需求,無法應對戰時快速增長的需求,未來如果美國參與大規模沖突,可能出現彈藥消耗超過庫存的“空箱子”問題。
二是強調加快發展速度。報告稱,美國“必須具備快速、大規模生產重要軍工產品的能力,以最大限度發揮優勢”。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表示:“當前和未來的戰略環境要求我們立即采取措施,強化國防工業基礎建設,以實現快速、大規模地為作戰人員提供支持。”
三是在建設思路上凸顯“聚合”。國內方面,報告一方面通過明確國防工業發展目標,向當前的供應商發出長期合作的信號;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五角大樓需要更多地與非傳統公司合作,尤其是那些創新領域的公司。國際方面,報告建議美國成立一個高級別政府磋商機構,與盟友和伙伴國推動軍工合作。
主動唱衰別有深意
從特朗普上任之初要求美國防部審查其工業基礎,到拜登政府發布行政令要求美國防部評估國防工業基礎的競爭力,美國防工業近年來在美政府支持和國際局勢影響下,通過發戰爭財賺得盆滿缽滿。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相比2013至2017年,美國在2018至2022年的軍火出口增長了14%,全球市場份額從33%上升至40%,遠超其他國家。在全球百強軍工企業排行榜中,有40家美國企業上榜,其銷售額占比達51%。
由此可見,美國防部發布唱衰國防工業發展現狀的報告,更多是一種慣用策略。對于美國軍工企業而言,國防工業的短板越多,獲得的政府政策資源、財政支持及其他相關援助就越多。
國內層面,尋求通過激發軍費的“刺激效能”來促進國防工業發展。在報告的“背書”和相應預算支持下,美國防工業和軍工企業可能迎來新一輪發展。在2024財年國防預算中,包括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核威懾力量的現代化,以及導彈防御系統和網絡作戰力量更新等領域均獲大量投資。其中,導彈和其他彈藥的采購總額達306億美元,比2023財年增加12%。
國際層面,繼續利用沖突的“催化效應”擴大軍工企業的市場。無論是渲染歐洲地區嚴峻的安全形勢、“助力”巴以沖突持續演進,還是發起針對也門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均被視為美國政府向軍工企業送上的“大禮”。未來,美國將以報告為依托,通過提升軍工企業產能、深化與盟友合作,進一步推動國防工業的發展。(胡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