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某旅:“精神劍鋒”常磨常新
“氣隨意行,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則劍出。”在火箭軍某旅,談到開展深化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該旅一名領導說出了這句話。隨著他的解釋,該旅緊盯教育創新成效,在破立之間培育戰斗精神的做法逐漸呈現。
“導彈聽我話,我聽黨的話”
對該旅某營一級軍士長唐興春來說,那段“就差臨門一腳卻被換下場”的經歷,至今難以忘懷。
那是該旅列裝新裝備后的首次發射任務。如能成為首個發射單元,將開創該營組建以來用新裝備發射實彈的歷史。對唐興春個人來說,也會在軍旅生涯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唐興春和戰友鉚足勁訓練,在全旅多輪考核中均排名第一。
當重要時刻到來時,該旅著眼全方位鍛煉部隊能力的需要,決定采取抽簽方式選定發射單元。抽簽的結果,是唐興春所在的營與首次發射無緣。
知道抽簽結果后,不少官兵沉默了。就餐時,沒幾個人動筷子,大家被失落的情緒緊緊籠罩著。
面對此情此景,該營迅速成立黨員先鋒隊、設立黨員示范崗,叫響“向任務分隊學習、實戰訓練中建功”的口號,發動官兵利用身處演訓場的機會,積極配合這次任務的完成。
“沖鋒無需作動員,后撤還得做工作。”這種情況,引起該旅政治工作部領導的關注。
很快,一系列教育活動在該旅展開。他們打造“隨戰學習課堂”,結合演訓實踐扎實開展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我軍根本職能教育,夯實理論根基;構建視聽教育云平臺,針對青年官兵認知特點和行為習慣,利用電子屏、野戰影音系統滾動播放音視頻產品,引導官兵牢記初心使命;用好理論服務輕騎隊,利用演訓間隙組織戰爭觀、生死觀、苦累觀、榮譽觀授課輔導,打牢官兵隨時能戰思想根基;此外,該旅還請來杜富國等先進典型,激勵官兵把握時代機遇、珍惜青春韶華、立志建功軍營。
隨著教育的推進,官兵心頭更加亮堂。大家紛紛表示:“導彈聽我話,我聽黨的話。”
大學生士兵朱宇鵬老家在平原地區,下連后來到一個大山溝。剛開始,他還覺得那些在這里堅守了十幾年、整日與導彈相守的老兵“不可思議”。兩年過后,他在退伍與繼續服役之間毅然選擇了后者。他的理由是:“我也想成為這樣的老兵。”
勝負首先取決于決勝的意志、勝戰的本領
初夏時節,一場導彈攻防訓練展開。隨著警報響起,二級上士苗增勇迅速奔向戰位,和戰友們沉著應對各種“特情”。
苗增勇從小就喜歡看軍事題材的影視劇。長大后,他報名應征。聽說要去火箭軍部隊,他興奮得睡不著覺。到了部隊,他才發現“當好兵”并不容易。
新訓幾個月下來,苗增勇瘦了不少。好不容易過了新訓關,學專業時,他發現更累。各種復雜的機械、電子、液壓等專業知識,讓高中學歷的他“有時像聽天書”。
“我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火箭軍戰士嗎?”苗增勇開始懷疑自己。
彼時,旅里組織開展關于“鋼”與“氣”的討論活動。旅機關調研發現,面對性能先進的新裝備,一些年輕戰士走入了“思想誤區”,認為憑借手中裝備就可“秒殺”對手,吃苦意識、戰斗意志不太重要。
“那場討論,讓我明白了勝負首先取決于決勝的意志、勝戰的本領。這讓我受到了啟發,找到了短板,目標更加清晰,自己要迎頭趕上。”苗增勇告訴記者,“讓人感到振奮的是,這種教育活動一直在結合實際不斷創新。”
該旅一名領導介紹說,結合演訓實踐,他們探索出了典型場景下戰斗精神培育“十法”,把使命任務催征、軍情動態警醒、出征儀式激勵、典型事跡感召、心理訓練釋壓、強能示范帶動等方法融入練兵備戰實踐,以便更好地達到以“氣”馭“劍”的目的。
“對戰斗精神的培育,讓各個階段的官兵都在受益。”苗增勇說。
近幾年,很多官兵走上新崗位,有的專業甚至需要他們從頭再來。“能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如何完成這種轉變?”“應該擁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一時間,官兵腦海里的這些問號隨之浮現。
在調研基礎上,該旅遴選了一批先進典型,讓他們走上講臺。
延期服役的一級軍士長宋慶林率先結合所經歷的幾次裝備換型,講述自己挑戰自我、實現快速轉身的故事。官兵由此認識到,雖然隨著武器裝備信息化程度提高,對人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但只要勇于面對、以變應變,就能實現快速跨越。
“教育實踐活動要想有效,就必須始終著眼應對對象之變、時代之變。”該旅政治工作部一名領導告訴記者,“年初以來,我們緊貼任務實踐,組織官兵深入開展‘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已取得一定成效。”
勇敢的心、智慧的腦和嚴謹的行,都事關任務成敗
“改不了,真的改不了。”入伍前,這句話幾乎掛在曾章嘴邊。生性大大咧咧的他,因為粗心以前不知挨過老師多少批評。每當被批評、被抱怨時,他就會說出這句話。
入伍后的第一次探家,母親發現了曾章的變化。她欣喜地告訴鄰居:“兒子變得細心、耐心了!”
下士曾章很清楚自己的轉變過程。剛下連時,他以為憑自己是“樂天派”,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但很快,他發現,戰友們大都很嚴肅,工作生活一板一眼。
時間稍長,他發現了原因所在——大家所從事的專業,事關導彈發射成敗,涉及近萬個測試數據,稍有失誤就會釀成大錯,由不得大家不嚴肅。
于是,他也決定嚴肅起來。但很快,一次裝備維護保養讓他的“努力”露了餡。面對測試任務,曾章發現,對集成在比飲料瓶蓋大不了多少的插頭上的幾十根電纜芯進行測試并確保不出錯,他無法達標。這時,他才意識到,與臉上的嚴肅相比,自己更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細心和耐心。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曾章原以為這句話可以幫自己脫離“窘境”,班長的話很犀利:“所有人的習慣都是后天養成的。要在這里待下去,你必須在已有的習慣與特質間做出選擇。”
什么是特質?不久,曾章從該旅組織的一次“與王忠心面對面”座談交流活動中找到了答案。
座談時,一名00后列兵面對應邀回到單位的王忠心發問:“千百次操作不出錯,你是怎么做到的?”王忠心不假思索地回答:“對發射號手來說,操作訓練追求‘零偏差’‘零失誤’,必須具備嚴謹細致的特質。勇敢的心、智慧的腦和嚴謹的行,都事關任務成敗。”
“既然習慣是后天養成的,那特質就該是新習慣養成的方向。”明白了這一點,曾章開始改變自己,并漸漸有了成效。
“我們的裝備大都科技密集、系統復雜,對協同配合要求高。”該旅一名領導告訴記者,“因此,引導官兵養成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作風,成為旅里深化教育實踐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旅領導的良苦用心,三級軍士長白立賓有著深刻體悟。
白立賓是大家公認的“神瞄手”。但是,那次夜暗條件下的專業比武,他使出渾身解數,仍與冠軍失之交臂。
事后復盤,原因是他在調節旋鈕時多轉了一點。一個小小的誤操作,導致奪冠失敗,白立賓后悔得直拍大腿。
“每次的教訓,如果剖析借鑒到位,就能成為官兵成長進步的助力。”按照這一思路,該旅舉一反三展開教育,讓官兵進一步認識到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深化對“特質”兩字的理解。
吃一塹長一智。白立賓開始對著蠟燭練眼力、閉著眼睛轉旋鈕找感覺。通過日復一日強化訓練,一次次將瞄準精度定格,他連續多年奪得該專業比武的第一名。
“改掉粗枝大葉的習慣,養成嚴謹細致的作風,這不是哪一個人的改變,而是大多數官兵的經歷。”白立賓說。
敢于亮劍是前提,善于亮劍是關鍵
夜已深,專業教室里的燈還亮著。桌旁,坐著面對資料思索的一級軍士長李明亮。
李明亮是該旅響當當的技術骨干,為啥還如此拼?
“一方面,年輕官兵進步很快,稍不留神老兵就會被這些后浪拍在沙灘上;另一方面,信息化戰爭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多鉆研一層才會多些打勝仗的把握……”
李明亮的這種能力恐慌感,源自他入伍之初的一次“滑鐵盧”。正是那次,讓他真切地辨明了“決心”與“把握”的不同。
那是一次發射演練,由于“天公不作美”,發射指揮長有些擔心。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明亮把胸脯拍得砰砰響:“保證沒問題!”結果,由于對復雜天候下瞄準技能掌握不精、特情處置經驗不足,他瞄準超時,被導調組判定“發射失敗”。
“有敢打的膽量值得肯定,但如果沒有相應的勝戰本領,就可能貽誤戰機。”之后的復盤中,對連隊干部的話,李明亮刻骨銘心。
這些年,李明亮不但自己牢記這段經歷,還常向年輕官兵提起。旅里組織的教育中,他多次上臺自亮“家丑”,警示大家精學深學導彈專業,專攻精煉操作技能。
“連續10多年獲評一級操作號手,被火箭軍表彰為工匠型軍士。”李明亮所取得的成績,讓該旅組織教育時,也常將其成長經歷作為“范本”,增強教育說服力。
“敢于亮劍是前提,善于亮劍是關鍵。”該旅領導告訴記者,隨著教育的深入,官兵精武強能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勝仗本領也日漸提高。面對急難險重任務,主動請纓的年輕官兵越來越多。
前不久,一項演訓任務被賦予該旅。指揮通信暢通是確保任務完成的關鍵一環。
“班長,讓我上!”面對操作的高標準、嚴要求,列兵包哲航向班長韓家彬請領任務,并獲得批準。連日來,包哲航和戰友們密切協同,圓滿完成任務。
包哲航的自信,源自韓家彬的悉心幫帶。
作為該旅的專業技術骨干,三級軍士長韓家彬執行過多次重大任務。每次執行完任務,他都把心得體會悉數傳授給全班每名戰士。
老兵善帶,新兵愿學。該旅政治工作部的領導告訴記者,“這種局面讓人欣慰。更多的列兵開始在完成大項任務中嶄露頭角。”(李永飛 高明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