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軍提升近程防空能力
“郊狼”反無人機系統。
近日,美國西點軍校現代戰爭研究所發表文章,呼吁美國陸軍繼續提升近程防空能力。文章稱,相較于成熟的“愛國者”和“薩德”等中遠程防空系統,陸軍的近程防空系統發展緩慢。
文章指出,近期局部沖突的戰例表明,小型無人機與同級別的巡飛彈已成為近程防空的主要作戰對象。作為最早部署無人機的武裝力量之一,美軍此前已意識到來自無人機的威脅,并從2016年起出臺多份文件,提出“分層防空反導概念”,并強調機動近程防空的重要性。今年2月,最新發布的《陸軍結構轉型白皮書》明確提出,要擴編地面防空反導力量,特別是增強反無人機和反巡航導彈的能力。
在組織層面,美陸軍裁撤了老式的“復仇者”系統近程防空營。預計到2025年底前,將組建完成4個新式的機動近程防空營,后期還將新增4個營。
按照計劃,美陸軍將打造覆蓋單兵到旅級戰斗隊的完整近程防空體系,重點升級和更新防空導彈、激光和高功率微波定向能武器以及攔截型無人機。
一是優化防空導彈作戰系統。美陸軍并未選擇研制新型近程防空導彈,而是對現有導彈的使用方式進行優化,以提升其作戰效能。其中,機動近程防空系統選用“毒刺”導彈作為主要武器。該系統以M-1126“斯特賴克”裝甲車為底盤,配備4枚“毒刺”導彈、1門XM914型30毫米口徑機關炮和1挺7.62毫米口徑機槍,搭配車載S波段頻率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夠同時跟蹤超過100個目標。間接火力防護能力項目中的“持久盾牌”防空系統,則選用海空軍廣泛使用的AIM-9X“響尾蛇”近程空空導彈作為攔截彈。
二是持續試驗定向能武器。定向能武器是美軍重點投資的技術領域之一,美陸軍更是將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定向能武器視為“改變戰場規則”的關鍵裝備,并已主導推出多款武器。
今年5月,代號“女武神”的高能激光系統已交付美陸軍。該系統配備一臺300千瓦的高能激光發射器,安裝于M983A4式軍用卡車上,最大射程可達20公里。美陸軍還計劃今年將4臺“萊奧尼達斯”高功率微波系統樣機送往中央戰區進行測試。該系統每秒可發射數千次電磁脈沖波束,作用距離達300米,且能集成至陸軍裝甲車平臺。
三是以無人機反無人機。美陸軍計劃在2025至2029財年采購超過6000架“郊狼”反無人機攔截器。該攔截器是美陸軍當前低空、慢速無人機綜合防御系統的核心裝備,結合車載光電傳感器和Ku-720型雷達,能夠攔截微小型無人機。該攔截器本身也是一款小型無人機,續航時間超過1小時,能夠前出伴隨前線部隊作戰,還可執行偵察、監視和電子戰等任務。
四是建立統一的指揮控制體系。2023年,美陸軍宣布其綜合作戰指揮系統經過多輪測試后已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該系統能在探測追蹤、目標識別、指揮打擊等方面,實現近、中、遠程防空反導裝備的深度融合,并與海軍和空軍的系統實時共享情報信息。
文章稱,美陸軍在近程防空領域仍存在短板,特別是前線作戰部隊在應對敵方小型無人機時能力有限。
一方面,武器數量不足。按照美陸軍設想,即便再組建4個機動近程防空營,使總數達到8個營,也難以滿足陸軍師旅的作戰需求。這是因為,按照數量計算,每個陸軍師能夠調配約40套裝備,但其中一半需要部署在指揮所、炮兵陣地、通信中心等后方支援保障區域,使得旅級戰斗隊及其下屬作戰營難以獲得機動近程防空系統的支援。
另一方面,定向能武器性能不穩定。盡管美陸軍向該領域投入高額研發經費,但仍面臨諸多問題。首先,電力供應難。定向能武器的能耗高,海軍大型艦艇可通過自身的發電系統持續為其供電,而陸軍使用的定向能武器受到尺寸和重量的限制,難以保證持續作戰能力。其次,環境干擾多。即便經過多輪試驗,定向能武器仍無法克服電磁輻射受大氣、天氣等自然因素影響的客觀規律,難以發揮穩定的作戰效能。最后,零件敏感度高。外媒報道稱,定向能武器在近似實戰的測試中表現平平,主要原因是其精密的電子元件在激烈的戰場環境下,難以擺脫炮彈沖擊、電磁干擾等影響。(王昌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