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集團軍某旅強化系統思維提高訓練效益——
訓練資源共享推動協同訓練
綜合訓練場內,不僅有本單位官兵摸爬滾打,還有駐地附近的聯勤保障部隊某部、異地機動駐訓的某合成旅官兵同臺練兵……日前,記者在第78集團軍某旅采訪時看到,多家單位同場組訓,官兵同臺比學趕幫超,一派火熱練兵景象。
該旅領導告訴記者,這個訓練場以前是爆破分隊的專業訓練場,場地雖大,但設施簡單,利用率不高。如今,通過多家單位共享共用,不僅提高了訓練場地利用率,還有效提升了部隊的聯合作戰訓練水平。
從單兵種專訓到多兵種共訓,訓練場地的“多能共享”之變,背后是該旅黨委強化系統思維的觀念轉變。
到哪里訓練,曾讓該旅筑城分隊官兵感到苦惱。筑城分隊配備的是大型工程機械裝備,組織訓練需要大面積場地,因營區場地有限,很多課目訓練難落實。與該旅筑城分隊一樣,駐地附近的武警某支隊也因沒有充足的水上訓練場地,制約了抗洪搶險救援訓練質效。
相比之下,該旅爆破分隊和舟橋分隊的專業訓練場空間更充足。以前,爆破裝備以單兵攜行器材為主,依靠人工進行搜排爆作業,需要大面積場地保障訓練。近幾年,隨著無人搜排爆裝備列裝,爆破分隊訓練轉向模擬化、智能化,過去的專業訓練場地時常“閑置”。同樣,該旅還有一座封閉水域訓練場,可充分滿足水上訓練需求。
一邊是資源充足,一邊是場地受限,怎樣解決好訓練資源分布不均衡、利用不充分的矛盾,成為擺在該旅黨委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黨委一班人深入討論后感到:“只有樹立系統觀念,優化資源配置、狠抓管理變革,才能實現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必須充分利用現有場地資源,通過統籌調度、科學利用釋放最大效能。”
隨后,該旅機關深入展開調研,經過現地考察并反復論證方案,決定對訓練場地和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很快,一份關于建立訓練場地共享共用機制的方案新鮮“出爐”。
讓該旅領導沒想到的是,機制出臺后,有的基層單位反而陷入了“一畝三分地”的狹隘框框里——“場地我們維護,其他單位只管使用,這賬怎么算?”“明明是自家的場地,還得排隊輪著用。訓練受到影響,咋辦?”有的官兵認為,訓練場就應該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用。
“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需要大家勠力同心、共同奮斗,必須主動沖破思想束縛、打破固有藩籬。”為此,該旅領導帶頭深入一線,在官兵中廣泛組織群眾性大討論,引導官兵強化系統思維、增強大局觀念。
討論深下去,境界提上來。大家經過深入討論發現,原以為宏大的理論,其實在身邊有很多現實映照。共享訓練場地優化了資源配置,減少了閑置浪費,打破了兵種界限,讓訓練場地與人員裝備有效銜接,實現了“1+1>2”的效果。
出人意料的是,認識雖逐漸統一,但機制運行并非一帆風順。隨著爆破分隊專業訓練場的配套設施日臻完善,筑城分隊成了“常客”,不少友鄰部隊也慕名而來。可該旅經過調查發現,這些單位的裝備和人員入場后卻不敢“大展拳腳”。
友鄰某部“借地”訓練時,該部負責帶隊的干部王文正總要提前一小時來到訓練場,對場地配套設施逐一檢查、逐項交接。談及原因,王文正說出了心中的顧慮:畢竟是別人家的場地,如果交接不清,器材損壞了誰負責?
“有這樣的顧慮,恰恰說明想讓訓練場地真正實現共享共用并非易事。”面對這一情況,該旅領導帶頭自查在訓練場地共享共用方面存在的問題,用積極態度、務實舉措打消友鄰部隊的顧慮,讓訓練場地資源真正高效運轉起來。
理解越深刻,行動越堅決。前不久,駐地頻繁降雨,該旅舟橋分隊與武警某支隊官兵不約而同來到訓練場,主動開展協同訓練,一同提升抗洪搶險救援能力。
指揮所偽裝構設時嵌入防化救援訓練、舟橋架設中增加水下排爆處置……該旅黨委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兵種分隊結成對子,不僅共用場地,還可以互為條件,通過課目融合、攜手練兵、協同訓練,為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目前,我旅已有5座訓練場地實現區域共享共用,但這只是我們邁出的一小步。”該旅領導告訴記者,“我們還將不斷探索、大膽創新,用新理念、新舉措為持續深化協同訓練貢獻力量。”(宋子洵 張光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