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地處南北交通動脈津浦線要津,新四軍從戰略大局考慮,先后在定遠縣建立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淮南敵后抗日根據地。其中,以藕塘鎮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是華中地區的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侵華日軍作為攻擊的重點,頻頻派重兵“掃蕩”妄圖予以摧毀。
一條津浦線,見證了定遠縣的抗戰歷史;一場池淮阻擊戰,讓定遠縣的抗戰載入全民抗戰史。
1938年,在先后攻陷南京和濟南后,華北侵華日軍與華中日軍準備南北夾擊,一舉攻下徐州,打通并占領津浦線,將南北連成一片,池淮阻擊戰就此打響。
定遠縣古有“境連八邑,衢通九省”之譽,現仍為中國南北要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津浦線,北起天津總站(今天津北站),南至江蘇浦口,南北交通大動脈。津浦線南段橫跨池河與淮河,是阻擊華中日軍北上的兩道重要屏障,其中池河段阻擊就在定遠縣。
池淮阻擊戰成功地阻止華中日軍北上進攻,為以后的臺兒莊大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將池淮阻擊戰視作臺兒莊戰役重要組成部分,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近日,記者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尋找抗戰精神和他的傳承脈絡,重溫了那段難忘的抗戰歲月。
一
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沖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大刀進行曲》
在重唱一曲《大刀進行曲》中,姬忠奎老人將我們帶到當時的抗戰年代。
今年90歲的姬老,離休前是同濟大學的干部,參加過抗日戰爭、抗美援朝,軍旅生涯則是從安徽定遠縣新四軍2師開始。《大刀進行曲》是他在定遠參軍時期常唱的歌曲。談起當年的抗戰故事,時隔70多年了,仍然記憶猶新。
“1942年,我參軍,才十幾歲,部隊給我發了一桿槍,沒有子彈,子彈是跟機槍班要的,共4顆。那時候不準隨便打槍,又沒有子彈,所以經常被鬼子追著打,好幾天沒有飯吃,最后跑到一個村莊,爬在哪里就睡著了。干部們都在外面放崗,戰士們跑了一天都累了,干部們主動站崗。”姬忠奎老人跟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姬老說,那時候一般人不想當兵,當兵苦,又沒有飯吃,還有生命危險。而且,國民黨在當地搞得影響很壞,老百姓說,好男不當兵。后來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來了,老百姓態度才變了,說好男要當兵,好男要當好兵。“好兵就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
說起當年日軍侵華的情景,姬老差點流淚。
小鬼子把定遠縣城圍起來,造成很多無人區。房子統統燒掉,見到人就打死,老百姓都被迫離開交通線,逃到山區。
當時,定遠縣城駐扎100多個鬼子,300多偽軍。蚌埠的鬼子也過來掃蕩,戰士們就炒三斤米,轉移。小鬼子見人就殺,見糧食就搶。老百姓也過得很苦,八年抗戰就這么過來的。
姬老第一次負傷,送到山里,年長的戰友給他捎了一碗蠶豆。戰友說,小姬啊,這碗蠶豆你要吃五天,這五天情況不好,沒有人來看你。結果到第三天蠶豆就餿了,都長毛了,螞蟻都爬滿了。姬老說,那時候我們沒有文化,但就懂得一個道理,要抗戰就要抗戰到底,就是要把鬼子趕走,所以堅持了下來。
他深情回憶起一場戰斗。在一次戰斗中,津浦線鐵路北面的小鬼子過來增援。警衛班有個小同志,叫小劉,才15歲。在陣地上打阻擊,但裝備不行,眼看著鬼子都跑了,非常著急,瞅著一個落下的,一把抱住就倒在田里,滾了一身泥。鬼子看是個“小八路”,把小劉一把翻到,小劉硬是用牙齒咬住了鬼子。幸好,警衛排長帶兩個戰士把這小鬼子打死了,小劉才沒犧牲。整個戰斗打得很慘烈。
姬老說,中國的男兒啊,前赴后繼,勇敢。抗戰很多戰士沒有什么像樣的武器裝備,有時就靠一把大刀,不容易。
二
一張《掃蕩報》記錄了定遠縣的另一則戰事。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二十六日(星期日)《掃蕩報》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報道《皖中一老叟暢述抗敵經過 在皖領導游擊隊迭創巨寇》,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定遠縣爐橋鎮的方紹舟。
定遠縣的熊明陶老人一直搜集方紹舟的故事。在他眼中,方紹舟堪稱定遠抗倭第三人。他說,如果要追溯,定遠縣出了三個抗倭英雄,一個戚繼光,一個明朝開國功臣——靖海將軍吳禎,另一個就是方紹舟。
熊明陶告訴記者,1938年1月,日軍進攻定遠。此時方紹舟已年逾古稀,但方紹舟卻舉起抗日大旗,并用自家財產組織了一支約有1500人的鳳定抗日別動隊,方紹舟擔任司令。別動隊主要武器是紅櫻槍和大刀,還有三八大蓋、捷克式、套筒等步槍約300支,手提式盒子槍10余支。這支隊伍在方紹舟的率領下,從此戰斗于定遠、鳳陽、懷遠三縣,進行了百余次大小戰斗,給敵寇以重大打擊。
熊老說,方紹舟還派部隊到合肥、六安、壽縣一帶協助當地自衛軍作戰。“定遠處于津浦線蚌埠、合肥之間,方紹舟就抓住這個有利地形,破壞鐵路等,重創日軍,讓他們非常惱火。”直至最后,方紹舟被叛徒出賣,1940年在安徽鳳陽犧牲。
方家人可謂滿門忠烈。最讓人感概的是,他們身上體現的氣節。抗戰期間,方家共犧牲了5人,他們身上均深具傳奇色彩,讓人扼腕。
方紹舟家里的男丁都參加了抗日隊伍在外打仗。1938年,定遠淪陷,他的弟媳婦唐氏、兒媳婦王氏,為了免受侮辱,帶著他5歲的孫女,投水自盡。兒子方國華因為刺殺汪偽政府安徽省省長被捕,被殺害在蚌埠。弟弟方衍,也死于汪偽政府的牢獄中。
定遠的百姓抗戰為何如此的頑強?熊老說,定遠縣民風有著不屈的性格,經常有兩三個鬼子下鄉,就被干掉,而方紹舟的故事也正是定遠人性格的寫照。
三
在定遠縣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志愿守墓的朱世文呵護著定遠的另一段抗戰往事。
作為新四軍二師師部的所在地,定遠縣聚集了一大批抗戰的勇士,而王小廟烈士陵園則記錄了這些勇士的悲壯。由于這個墓群的存在,才真正讓我們體會到了抗戰慘烈和我們付出的巨大犧牲。
這個墓園原有174座墳,埋葬了700多位在津浦線附近戰斗犧牲烈士,大多數十八九歲。近幾年,安徽定遠縣又將附近鄉鎮十余處散葬點496名無名烈士集中遷葬到陵園,使得該陵園共安葬1000多名無名烈士。朱世文本是當地的一個村干部,他卻自愿加入了守墓人的隊伍。“因為這些烈士,才有我們的今天。”
這個無名烈士墓是全國最大的無名烈士墓群。這些埋葬的戰士是從附近的新四軍衛生部送來的重傷員。
朱世文說,墓地的附近原來就是新四軍衛生部的三個衛生所。當時抗戰犧牲很大,聽老人說,有一次光一仗,就送下來400多個重傷員。“日軍極其狡猾,鬼子用兩個多團的兵力,掃蕩我軍一個團,本來武器裝備就差距很大,人數又不占優勢。”
朱世文說,由于條件有限,很多重傷員,送下來之后仍然沒能救過來,犧牲后,就葬在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剛開始還是一個墓穴埋葬一個,后來多了好幾個葬在一起,由于都是木頭立的碑文,時間久遠,后來無法分辨,就形成了今天的無名烈士陵園。
抗戰精神是什么?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站在無名烈士陵園前,陵園的紀念碑高聳入云,英雄的故事就埋葬在墓碑之下,這些戰斗在津浦線上的勇士雖然無言,卻留給我們無盡的思考。
系列報道一:與楊靖宇齊名的抗聯名將陳翰章 遺首漂泊他鄉73載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