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瞭望》——
延長核軍控條約五年,俄美核博弈斗而不破
1月26日,俄美兩國簽署協議,決定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有效期延長5年。目前,該條約是美俄共同簽署的唯一有效的核軍控條約。那么,《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簽署對于俄美雙方的核戰略全局有何影響?
歷史博弈,斗而不破的危險平衡
多年來,美俄在簽署削減核武器條約的框架下,博弈和紛爭不斷。二戰末期,"曼哈頓計劃"的成功實施使得美國領先蘇聯擁有了第一顆核彈。冷戰前夕,由于核武實力的不對等,占據優勢地位的美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圍繞核武器為中心制定了“大規模報復”核戰略,核武競爭由此展開。雙方都將核武器數量視為冷戰爭霸的重要力量體現之一,并先后研發部署了數量龐大、效能強勁的核武打擊平臺。
在冷戰高峰期間,美俄雙方不斷豐富自身路基、海基、空基核打擊力量,步入了“相互確保摧毀”戰略階段。至20世紀80年代,俄美雙方核武庫維持在一個遠超己方戰略需求的數目,但因此帶來了龐大的政治與經濟雙重壓力,調整核戰略的迫切需求勢在必行。
里根政府率先展開一系列核戰略變革。不再奉行以往依憑大量核武進行威懾的“老式”戰略,而是以確保美國生存與安全為中心目的,逐步建立攻防兼備的核戰略力量體系和天戰反擊體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將蘇聯核戰略調整為絕對防御性質的核戰略。至此而后,核武器的應用逐漸同雙方的威懾戰略接軌,核武器的研發部署也逐漸顯得更加穩定,單純追逐殺傷力與數量的核武思維被美俄摒棄。
1987年12月,美國前總統里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簽署了《中導條約》。條約規定兩國不再保有、生產或試驗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90代初,美俄雙方也直接或通過聯合國決議間接簽署了一系列核限制條約。
這一系列條約與協定的達成,為雙方日后進一步關于核力量控制進行磋商奠定了基礎。在經歷長期的談判后,美俄于2010年在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簽署《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至此,雙方在核戰略上的平衡局面徹底在歐洲與中東形成。
力量博弈,《中導條約》破裂,美俄劍拔弩張
《中導條約》的成功簽署,從根本上緩解了世界兩大軍事強國的核對峙。盡管該條約對冷戰時期美蘇的整體核武庫限制作用有限。尤其是完全沒有約束海基、空基導彈與遠程洲際彈道導彈。然而隨著中程彈道導彈與陸基巡航導彈的銷毀,《中導條約》卻恰如一個及時的“減壓閥”,緩和了美蘇雙方的核對峙緊張氛圍、提高了雙方展開全球性大規模核戰爭的門檻、提升了雙方進一步就核武問題進行磋商的可能。
然而,2019年8月2日,美國向全球宣布退出《中導條約》,這一舉措的原因在于從戰略計劃與研究方向兩個層面,美軍將獲得機會有效充實自身戰術短板,打破歐洲核平衡,重新取得對俄羅斯的核優勢。
作為兩大核軍控支撐性條約之一,《中導條約》的破裂便是掀起狂風的“蝴蝶之翼”。從俄美雙方戰略的角度出發,核戰略高地無疑將成為劍指之地。從全球安全角度出發,劍拔弩張的兩個世界性大國,將使得全球軍事風險指數也隨著其對抗形勢的形成而升高。就俄美的量級而言,其余第三方國際力量也難以在短期內介入其中形成三角制衡。未來一段較長時間,俄美雙方核博弈所帶來的陰云將持續盤踞。
大局博弈,美俄核博弈“核去核從”?
作為曾經美俄核軍控問題最重要的兩大條約之一,《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自2011年2月生效以來便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該條約旨在限制俄美兩國保有的核彈頭數量,在《中導條約》破裂后,該條約實際上已成為美俄間唯一的核軍控條約。此前,俄副外長里亞布科夫曾經表示,俄方愿意以最大程度上地支持續約,并表示如果美方接受續約提議,可考慮在條約中納入俄方部分最新核武器。
毋庸置疑,《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成功續約,對俄美雙方乃至全球和平都充滿著正面意義。在條約的管控下,俄美雙方的核武器數量將被嚴格控制在一定數量之內,美方龐大的經濟體量與強大的工業力量將難以發揮全部實力。這也就意味著,俄羅斯將有更大的緩沖空間以保護自身的安全與利益,繼續調整充實己方力量布局,優化軍力結構與工業配置,打造國家力量的強勁引擎。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成功續約,使得世界最終沒有脫離核軍控的軌道而向著徹底的軍備競賽方向前進,核軍控條約仍然得到了應有的維護。地方安全體系乃至全球安全問題,也都隨之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當今世界,充滿著期盼多極化的聲音。認同理性、反對霸權、追求和平、致力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核軍控條約的延續對于世界各國皆是一劑強心針,將在全球范圍內持續發揮良性作用,穩固全球局面,限制美俄雙方核軍備競賽。未來,俄美兩國將在不斷的碰撞與相持中繼續相互裹挾,相互對峙。盡管如此,斗而不破,仍然會是雙方核博弈最基本的主旋律。(譚震 馬文清 蔣杰峰 周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